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却也会成为制造伤害的“利器”。
尤其是对一个家庭来说,每天围绕着柴米油盐,需要沟通很多琐碎的事情,如果说话方式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沟通质量。
有的家庭坐在一起,却没人说话,气氛压抑;有的家庭沟通基本靠吼,语气中总是带着责备、不耐烦,气氛令人窒息。
而有的家庭则是说话不紧不慢,如和风细雨,没有大吼和指责,而多是理解和包容。这样的家庭氛围,自然就越来越顺,家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所以一个家庭关系好不好,从说话方式上就能看出来。
01. Chapter I
常见的沟通误区
人们经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对外人态度热情友善,却经常对妻子、孩子发脾气。在别人指出问题时还不以为然,辩解说:就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才会这样直来直去。
这种逻辑明显是错误的。再亲密、再包容的人,也会被持续性的语言“利器”所伤。
充满温暖、关心的话,会给人积极的能量,增进彼此的感情;粗暴的怒吼、嘲讽打击,则蕴含消极的能量,让人心生灰暗、内心痛苦。
越是亲近的人,越应该注意说话的分寸。彼此温柔相待,家庭会越来越幸福。
02. Chapter II
夫妻关系更和谐
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后,就忽略了夫妻关系的经营,而导致夫妻关系变差。实际上,夫妻关系,才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和谐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这是他自信心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夫妻之间的说话方式和语气是很重要的,再好的感情,也经不住每天的挑战。
比如这几种——
把关心变为指责:“这么晚了还没回家,那就别回来了!”
把提醒变为质问:“下雨了还不知道收衣服,你是干什么吃的!”
不解决问题,单纯发泄情绪:“天天就知道抱着手机玩,你跟手机过去吧,听不到孩子哭你是聋了吗?”
夫妻关系就是在这样的一句句话中,逐渐出现裂痕。
夫妻双方应该认识到,两个人是彼此的队友,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了这个家。所以遇到事情,不是推脱、埋怨,而是团结一起,共同面对。
情绪化的语言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局面恶化。学会控制好情绪、学会倾听和耐心,才能实现有效沟通。最重要的是,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
“你这么晚回家怎么也不提前说,我真的很担心很着急,下次记得说。”
“下雨了,阳台上还有衣服没收,我们赶紧一起收一下!”
“我一个人带了一天孩子真的很累,我可以理解你上班很辛苦,但你一回来就只会玩手机,我也会觉得委屈难过,我希望你也能照看一下孩子。”
换一种说话方式,让对方更愿意倾听和理解,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夫妻之间,就是要互相体谅和理解,多去换位思考,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就会避免很多的问题。
03. Chapter III
亲子沟通更顺畅
很多孩子都觉得跟父母沟通很困难,在家里缺少交流,这很大可能是因为,家长的说话方式不对。
陪孩子写作业时,“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
孩子不听话时,“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孩子考试考砸了,“考成这样还有脸回来?不嫌丢人。”
漫画家几米曾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来自父母讽刺、否定的话,会逐渐浇灭孩子的自信;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家长的坏脾气,还会在他心理留下阴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随便对待,这是很残忍的行为。
孩子再小,也是平等独立的个体,而且他们的内心更加敏感脆弱。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三思而后言。
《亲子沟通密码》一书指出,当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不妨用积极的语言,正面引导他。
在平时,家长们要多用肯定的语言来引导孩子。比如:
将“天天东西乱放,烦不烦”改成“记得把东西放回原处”;
将“你怎么这么笨”改成“再想想,看看书,肯定能做出来”;
将“你是不是撒谎了”改成“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多用正面的语言引导,孩子会更愿意做出改变,也会在和父母的沟通中,变得积极乐观。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放下评判,学会带着同理心倾听和理解孩子,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冷静下来,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
就如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所呼吁的那样——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使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好好说话,就是在经营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也是对孩子内心的滋养。
家庭的幸福需要用心经营。如果我们爱家人,就不应该让彼此陷入恶语相对的境地中。
温柔的话语,更能抵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