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习困难”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教育及心理健康的热门议题,备受社会关注。很多医院都针对性地开设了专科门诊,暑假期间一号难求。
那么什么是学习困难?
它是如何表现的?
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治疗?
接下来,让我们从医学与教育的双重视角,共同为孩子们点亮学习之路的明灯。
学习困难,顾名思义,是指学龄儿童在求学和掌握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偏科”现象就属于学习困难的一种;家长和老师常常发现孩子“调皮捣蛋”“心思不在学习上”“不爱动脑子、懒”“爱玩手机不爱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习困难的表现。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术语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医学概念,学习困难并不等同于学习障碍,障碍通常指的是具体的疾病,而学习困难只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未指向一个单一的疾病或障碍,更像是一个症候群,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要判断是否为疾病,还要看严重程度及具体表现。
低年级儿童常见的表现有:好动、难以遵守规则、学习任务拖延等。高年级学生则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缺乏主动性等。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中都有可能遇到这些问题,当他们持续而显著影响到学习表现,导致成绩明显落后或下滑时,就属于学习困难。
非疾病因素所致的学习困难
如上文所述,学习困难不一定是疾病。为了明确这一困难的性质,需要全面系统地、从生理、心理、环境几个方面综合考量,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首先,生理、心理都不存在疾病或发育落后的孩子,也可能在某些阶段出现学习困难,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速度不同,智力完全正常的孩子,某些维度的能力也有可能会落后于同龄儿童,他们在学习部分科目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和落后。这些都属于完全正常、无需过分担忧的现象。
其次,外部环境也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比如,当今社会压力整体较大,很多家长不仅“卷自己”,还会“鸡小孩”,在“鸡娃”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忽略了客观发展规律的过高期望和过严的要求,又没有足够的引导和激励,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学习的动力;又如许多家长认为进入学校需要重点准备的是课业内容的提前学习,忽略了习惯培养和对环境变化的心理建设,导致一些孩子在幼升小、小升初、学期初或长假结束后,由于适应缓慢,出现了一过性甚至是持续性的学习困难。
另外,也有一部分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如生活作息混乱、频繁更换住所、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导致孩子的精力被牵涉过多,影响学习表现。
疾病导致的学习困难
01 智力发展差异
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速度和特点都不尽相同,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优秀。对于IQ测试得分较低(IQ小于70)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02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语言发育障碍
这些儿童主要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上存在困难,词汇量量少,沟通交流比较困难,表达逻辑不清,导致上课听不懂,同伴交往也不好,包括语文、英语这些对表达理解要求比较高的科目明显受影响,数学应用题可能也会看不懂。
03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
这些儿童的智能正常,但精细动作和肢体协调差,会出现坐姿不好,肌肉力量不足,握笔困难,导致书写困难,完成作业任务很慢,并且容易写错,容易疲劳。
04 特定学习障碍
智力正常的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这一类儿童的早期学习成绩就不理想,在低年级即有学习困难,通常会有偏科的表现,比如阅读表达有困难的孩子语文外语就差,计算有困难的孩子数学成绩就不理想。生活中的其他能力完全不受影响。
0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以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两组核心症状为特征性表现。这一类儿童的学习困难是有波动性的,三年级前成绩可能表现为起伏大、时好时坏,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同龄儿童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成绩开始下滑、出现学习吃力的情况。在家长老师严格管理下或者是确诊疾病之后接受药物、心理、物理治疗等干预后,学习表现和课业成绩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当管理松懈或治疗未达疗程就中止时,由于疾病没有达到临床上的改善,上述的困难就又会显现出来。
06 情绪障碍
当前的社会环境总体压力较大,儿童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较以往多见,且相较于成人,症状更不典型,因此非专业人士难以快速识别。早期经常表现为兴趣减退、活动减少,躯体不舒服、容易疲劳,因此明显影响学习兴趣和效率,从而造成继发性的学习困难。
这么多原因都能导致学习困难,有些是病,有些不是病,那么当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怎么样才能判定要不要去寻求医生的帮助?
如果孩子表现为短期的学习成绩波动和行为习惯不好,可以先关注小朋友自己对困扰的理解,协助他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但如果出现了持续的注意力差,不遵守学校规则,严重的读写困难等跟同龄的小孩发展水平明显不相符的表现,那么最好尽早寻求医生的帮助。
针对学习困难相关的疾病,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科医生首先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包括出生、发育情况、主要症状表现、家庭环境,在排除躯体疾病后再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完善相关的访谈和量表评估。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医生才能给出一个疾病的断或者是无病的判断。全面地评估和访谈,来判断是否存在需要干预的疾病。
对于智力发育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特定学习障碍,目前的治疗主要以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为主,促进他们适应社会,学习成绩很难有显著的提高。对于ADHD,治疗指南推荐使用药物、物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情绪障碍的治疗则包括药物、心理治疗和家庭干预等。
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心灵的引导者。在孩子面临学习困难时,除了医学治疗,家长和老师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同样能发挥关键作用。
其次,家长和老师需要深刻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因此,家长和老师应依据孩子目前的真实能力水平来建立对学习和行为的期望。前文所提到的诸多学习困难,其原因多种多样,不论是患病导致的,还是由于行为习惯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都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改善的问题。因此,设定客观的期望与要求是一切治疗干预手段的良好的基础。
干预的最终理想目标并不是去疾病化,而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乐观积极的心态,最终做到虽然仍有部分障碍困扰,但总体功能不受影响或影响轻微,不再需要药物、训练等外部力量长期支撑:简单来讲就是“丢拐杖”,而不是“摘帽子”。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节奏,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发现您的孩子有学习困难或其他相关心理问题的表现,欢迎来童创未来Healthy Growth寻求专业帮助。我们会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将有助于孩子尽早康复,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